上海
[切换城市]
Andriod下载
IOS下载

乳制品科普文章

2017-01-01本杰明分享

作者:LIJIE-A

黄曲霉毒素M1科普

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、寄生曲霉和少数特异曲霉等菌种产生的一组次生代谢物,它是一种剧毒的真菌毒素。天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4种,其中黄曲霉毒素B1是最主要的一种毒素,黄曲霉毒素M1是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B1后的羟基化代谢产物,具有强致突变性、致畸性和致癌性的“三致”作用。

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类自然灾害以及收获后运输、储藏、加工过程中及日常饲养管理不当(如贮藏湿度大、喂食霉变饲料等),都易受到黄曲霉的感染或寄生,在适宜温度、湿度条件下,就会产生黄曲霉毒素。黄曲霉菌的生长繁殖的适宜条件为:温度25~30℃,相对湿度70%~90%或以上。水分含量过高的谷实类农作物粉碎后,更易产生黄曲霉菌。

奶牛采食饲料原料种类多,采食总量也比其他反刍动物大,因此接触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和概率高于其他动物。奶牛常用的饲料原料如玉米、玉米青贮、花生秧、麦麸、豆粕、豆饼及其他杂粕(菜粕、棉粕等)易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,另外粗饲料如稻草、垫草等也有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可能。国内对奶牛品质受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影响的调查发现,被检粗饲料、

青贮料及全混合日粮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出率均高达100%。除奶牛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过高易导致牛奶中出现黄曲霉毒素M1,牛奶在加工、贮存及运输的过程中发生的污染均是形成黄曲霉毒素M1的主要因素。

奶牛食用了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后,在瘤胃与微生物间发生相互作用,生成黄曲霉毒素M1,后随乳汁排出体外,在肌肉中还可部分残留。据研究报道,奶牛体内摄入黄曲霉毒素B1 48h后,研究者从牛奶中检测到的AFM1含量达到最高。乳中的黄曲霉毒素M1是很稳定的,即使是在超高温瞬时灭菌牛奶中(即常温奶)也能存在,常规的加工方法如巴氏消毒法(即冷冻鲜奶)对毒性很强的AFM1几乎不造成任何损伤,并可通过食物摄入进人人体内.严重危害人类健康。

黄曲霉毒素对人和动物机体的损害均与其抑制蛋白质的合成相关,通过干扰细胞蛋白质的合成,导致血凝因子水平降低及阻碍抗体生成,造成动物系统性损伤。作为广泛存在的剧毒物质,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,砒霜的68倍,致癌能力更是比二甲基硝胺高70倍。食用经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后,急性中毒的临床症状以黄疸为主,伴有呕吐、恶心、腹痛、发烧、食欲减退等现象。重症患者在2~3周内出现腹部积水、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症状,严重时昏迷或抽搐死亡。研究发现,黄曲霉毒素可与乙型肝炎病毒共同导致肝癌的出现。另外,长时间食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食品被认为是导致胃癌、肝癌、肠癌等严重疾病的主要原因。如果不连续摄入黄曲霉毒素,一次摄入后大约7天即可经尿、粪和呼吸等排出。黄曲霉毒素摄入后主要通过消化道吸收,大多数分布在内脏,少量在血液、肌肉中。

到目前为止.还没有治疗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特别有用的疗法,在奶牛的饲养过程中,加强管理是控制黄曲霉素污染的最基本手段,也是最有效途径。要从饲料源头抓起,预防黄曲霉毒素的产生,同时配合霉菌吸附剂的使用,脱去已被污染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,通过降低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浓度减少对奶牛机体的损害.从而严格保证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。我围规定乳及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不得超过0.5g/kg,与美国、日本一致。黄曲霉毒素M1的限量标准采用0.05g/kg的国家最多,包括欧盟成员国及与欧盟有贸易的亚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部分国家,一些国家更是规定不得检出。

操作视频
检测方法具备科学依据
会员权益
检测疑虑为您一一解答
在线问答
7X24在线服务
客服电话
400-852-9767
食安盾官方微信
食安盾官方微博

版权所有©2017上海佑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 | 沪ICP备12042163

食安盾捍卫您的食品安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