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基因科普文章
2017-01-01本杰明分享
作者:LIJIE-A
1925年,人们在毒扁豆中发现了第一个天然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。随后的几年中,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菌、杀虫效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。1931年,杜邦公司发现代森钠的杀螨作用,而后进一步将其发展为杀菌剂。四十年代中后期,国外又研发除了地麦威、敌蝇威等多种杀虫剂。1957年美国联合碳化公司研发了西维因,在1959年传入我国。70年代后又出现了多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。
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主要通过触杀、胃毒作用达到杀灭害虫的效果,不同品种农药由于结构不同,其表现出的毒性与防治对象差别很大。多数品种作用迅速,无残留毒性,仅对昆虫表现出毒性,对人畜低毒,对植物安全。然而,依然有少部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人体有强烈的毒害作用,包括呋喃丹、涕灭威等。
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经呼吸道、消化道侵入机体,也可经皮肤粘膜缓慢吸收,主要分布在肝、肾、脂肪和肌肉组织中。在体内代谢迅速,经水解、氧化和结合等代谢产物随尿排出,24小时一般可排出摄入量的70%~80%。
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性较有机磷类农药小,其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轻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相似,但一般较轻,以毒蕈碱样症状最为明显,可出现头昏、头痛、乏力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多汗及瞳孔缩小,血液胆碱酯酶活性轻度受抑制等。大量经口中毒严重时可发生呼吸困难、肺水肿、肌颤、抽搐、脑水肿、昏迷、惊厥、大小便失禁、呼吸抑制和呼吸麻痹等,死亡多发生在中毒12小时以内。
关注我们官方平台有惊喜哦
版权所有©2017上海佑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 | 沪ICP备12042163
食安盾捍卫您的食品安全